今日云景好,水綠秋山明。今天,我們迎來新中國成立73周年。再過兩周,黨的二十大將勝利召開。對于今年以來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,我們感慨系之,倍加珍惜;對于前行路上的新問題新挑戰,我們積極應對,主動作為,努力創造新的業績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,我們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,奮力攻堅克難,特別是有效應對國際經貿環境變化,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,高質量發展的步履鏗鏘,國家綜合實力持續提升。目前,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、第一大工業國、第一大外匯儲備國,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、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。超大規模市場、完整的產業體系已形成新優勢。
10年來,我們在繼續保持合理經濟增速,降低單位能耗和碳排放量的同時,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實現躍升。2022年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10年前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。在量子信息、干細胞、腦科學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;超級計算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加快應用;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支撐了港珠澳大橋、川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順利實施;深海油氣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新型核電技術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;組織全國精銳力量開展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,在疫苗、藥物、檢測試劑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創新成果,有力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。創新藥物、國產高端醫療器械、先進診療技術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高質量的創新成果。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帶動了產業向中高端邁進,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供了保障。這不僅促進我國經濟質量實現躍升,也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更多新動能。
在經濟發展中創新含量增長的同時,10年來城鄉之間、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的各項指標進一步優化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0年前的2.88:1降到2021年的2.5:1;東部與中部、西部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分別下降至1.53、1.68,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多年高于東部地區,與東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差距不斷縮小。環境保護、生態修復發生歷史性、轉折性、全局性變化。與2012年相比,我國2021年單位GDP能耗下降了26.4%,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.4%,單位GDP水耗下降了45%,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了約58%。對外開放和合作發展進一步深化,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取得豐碩成果,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提升,在制造業、采礦業、農業、金融業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開放措施。2021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達到1.15萬億元人民幣,位居世界第二,較2012年增長62.9%。
面對國內外形勢重大變化,2020年4月份,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“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”。按照這一部署,我們加快結構調整,推出政策工具,激發市場主體活力,保市場主體、保民生,下大力氣推動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。一方面,對已有優勢產業加強鞏固提升,保持國際領先地位,持續增強高鐵電力裝備、新能源、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,拉緊國際產業鏈對我國的依存關系;另一方面,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,構建自主可控、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,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環,確保在極端情況下經濟正常運轉。
前進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,風險和挑戰總會不時出現。構建新發展格局,就是為了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,增強我們的生存力、競爭力、發展力、持續力。今年受超預期因素的沖擊,二季度前期經濟明顯下滑。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,我們果斷加大宏觀政策的實施力度,及時出臺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措施,扭轉了經濟下滑態勢,三季度經濟總體恢復回穩。四季度已經開始,我們要齊心協力,抓住時間窗口和時間節點,推動政策舉措全面落地、充分顯效,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。要想方設法擴大有效投資和促進消費,用好已有的政策工具,支持剛性和保障性住房需求,做好物流保通保暢,保障能源供應,調動各方面積極性,經濟大省要發揮穩經濟挑大梁的作用。
征途漫漫殊不易,金秋勝處看高峰。9月30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C919大型客機項目成果展覽時說:“要有雄心壯志,世界科技巔峰我們都要奮勇攀登。”這為我們穩住經濟基本盤,開展關鍵技術攻關,勇攀科技高峰,推進制造強國建設,指明了方向。我們要戮力同心,推動經濟朝著更高質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續、更為安全的方向發展,繼續為世界經濟企穩復蘇和健康發展注入強大動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