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學毅
9月29日,寧德時代、隆基綠能、中科電氣、勝利精密、萬里揚、格林美等多家公司發布涉鋰電產業鏈的投資、投建或擴產公告,投資金額達數百億元。與此同時,比亞迪與歐洲多家領先乘用車經銷商達成戰略合作,加速“駛”向海外。
春江水暖鴨先知。按照國家規劃的發展愿景,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500萬輛,初步形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雛形,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國比重達到10%以上。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車持續的高景氣度,新能源電池及鋰電設備需求持續爆棚。
此輪鋰電企業擴產投資有三大亮點:一是產業鏈各龍頭公司齊出手,既有萬億元市值的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,又有千億元市值的鋰鹽龍頭贛鋒鋰業,還有電池回收龍頭格林美;二是投資規模巨大,比如寧德時代擬斥資140億元在河南投建洛陽新能源電池生產基地項目,格林美將斥資130億元布局相關鋰電池新材料項目;三是延鏈、補鏈、強鏈意圖明顯,既有寧德時代超500億元建設“磷礦—原料—前驅體—正極材料—電池回收”全產業鏈,也有贛鋒鋰業涉足動力電池領域。頭部企業構建“一體化”布局,成為其彌補上下游供需錯配短板的主要手段。
筆者認為,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市場,不僅產業鏈完整,并且擁有技術優勢,加碼投資對鞏固這一優勢十分必要。預計未來幾年動力電池需求會持續快速增長,鋰電企業擴大產能勢在必行。
政策合力也有利于鋰電企業發展。近年來,國務院以及工信部、財政部等部門印發了眾多動力鋰電池相關政策規劃,鼓勵和規范我國動力鋰電池行業發展。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形成了覆蓋行業管理、推廣應用、稅收補貼、基礎設施等不同方面的政策體系。在政策驅動和市場激勵下,各地競相加快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。
筆者認為,各路資本大手筆擴產,也可能帶來產能過剩的風險,尾部企業則面臨淘汰出局。但隨著技術突破、規模效應顯現,行業洗牌也將提升行業整體質量。相關企業需要做好可行性研究,量力而行,以避免產能過剩風險。